逛超市时,货架上那些密封严实的罐装坚果、肉类、酱菜,总能让人放心购买 —— 它们能长时间保持新鲜,背后离不开罐状真空食品包装机的 “功劳”。不少人好奇:这台机器是怎么把罐子变成 “真空状态” 的?又是如何确保密封不透气的?其实罐状真空食品包装机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,就像给食品 “穿上一层隔绝空气的保护衣”,通过 “上罐 - 抽真空 - 封口 - 冷却 - 出料” 五个关键步骤,阻断微生物滋生的条件,让食品能长时间储存。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包装车间,看看这台机器的 “工作日常”。
第一步:上罐与定位,给罐子 “找好座位”
一切开始前,需要先把装好食品的空罐(通常是铁罐或玻璃瓶)整齐摆放在输送带上。机器会通过光电传感器 “识别” 罐子的位置,然后由机械臂或定位装置将罐子精准送到真空室的 “工位” 上 —— 就像电影院里引导观众找到自己的座位,确保每个罐子都能正对真空口,为后续抽真空做好准备。
这里有个小细节:罐子的摆放不能歪斜,否则会影响后续密封效果。有些机器还会在这一步检查罐子是否有破损、盖子是否放正,避免不合格的罐子进入下一道工序。山东一家坚果加工厂的师傅说:“之前没注意定位,有次罐子歪了,抽真空时漏气,最后整批坚果都没封好,现在每次上罐都会仔细检查,机器也会自动校准,省心多了。”
第二步:抽真空,把罐子里的 “空气小偷” 赶出去
当罐子进入真空室后,真空室的密封门会自动关闭,形成一个密闭空间。接着,机器内部的真空泵开始工作,通过管道将罐子里的空气一点点抽出来 —— 这就像用吸管吸干饮料瓶里的空气,让罐子内部形成接近真空的状态(通常真空度在 - 0.092MPa 至 - 0.098MPa 之间)。
为什么要抽真空?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是导致食品变质的 “元凶”,细菌、霉菌在氧气环境下会快速繁殖,让食品发霉、变味。抽掉空气后,这些微生物失去了 “生存条件”,食品就能长时间保持新鲜。比如罐装牛肉干,在真空状态下能保存 6 个月以上,而普通包装的牛肉干最多只能放 1 个月。
抽真空的时间也有讲究,根据罐子大小和食品特性调整:小罐子(如 100g 装坚果罐)抽 30-50 秒即可,大罐子(如 500g 装肉酱罐)则需要 1-2 分钟,确保罐内空气充分排出,不会留下 “死角”。
第三步:封口,给罐子 “盖紧盖子”
抽完真空后,不能让空气再跑回罐子里,这就需要 “封口” 环节。机器会启动加热装置,对罐子的盖子(通常是金属盖或复合膜盖)进行加热 —— 金属盖会通过高温让内部的密封胶融化,复合膜盖则会通过热压让膜与罐口紧密贴合,就像给罐子 “焊” 上一层密封层。
不同材质的盖子,加热温度和时间也不同:金属盖的加热温度通常在 180-220℃,加热时间 2-3 秒;复合膜盖的加热温度稍低,在 150-180℃,加热时间 3-5 秒。温度太低,密封胶融化不充分,容易漏气;温度太高,盖子会被烤焦,影响外观和食品安全。
江苏一家酱菜厂用的就是金属盖封口,负责人说:“我们调试了很多次,最后确定 200℃加热 2.5 秒,封出来的罐子倒置都不会漏液,顾客反馈特别好。”
第四步:冷却,让密封效果 “定个型”
刚封好口的罐子和盖子温度很高(可达 100℃以上),如果直接出料,高温可能会让密封胶变形,或者让盖子因热胀冷缩出现缝隙。所以需要一个 “冷却” 环节,机器会通过冷风或冷水对罐子进行快速降温,让盖子和密封胶稳定下来,确保密封效果 “定型”。
冷却时间通常在 10-20 秒,具体看罐子大小:小罐子散热快,10 秒就能降到常温;大罐子散热慢,需要 20 秒左右。冷却完成后,罐子的温度会降到 30℃以下,摸起来不烫手,这时就可以进入最后一步了。
第五步:出料,完成 “新鲜保卫战”
冷却结束后,真空室的密封门自动打开,机械臂或输送带会将封好口的罐子从真空室里送出来,整齐排列在出料输送带上。这些罐子已经处于完全密封的真空状态,接下来只需贴上标签、装箱,就能运往超市或仓库,开启它们的 “
保鲜之旅”。
整个过程就像一场 “新鲜保卫战”:上罐定位是 “准备阶段”,抽真空是 “清除敌人(空气)”,封口是 “筑牢防线”,冷却是 “巩固防线”,出料是 “胜利收尾”。每一步环环相扣,才能让食品在罐子里长时间保持新鲜,让我们随时都能吃到美味又安全的罐装食品。
小提醒:不同食品,细节有差异
虽然基本原理相同,但针对不同食品,机器的参数会略有调整。比如带汤汁的食品(如罐装红烧肉),抽真空时要控制速度,避免汤汁被抽走;易碎的食品(如罐装薯片),则需要在罐内垫缓冲材料,防止运输过程中破碎。这些细节调整,都是为了让每一款罐装食品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到达消费者手中。